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论文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述”

来源:汉枫教育发布时间:2023-02-03 浏览:

  不管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无论研究作家或理论家,还是研究作品或理论问题,对研究对象的“述”,是会贯穿论文始终的。

  再高明的观点、再重要的问题,如果"述”的水平很差,论文的质量好不到哪儿去;反之,哪怕很平常的观点、很一般的问题,如果"述”的水平很高,论文的质量也差不到哪儿去。

  “述”的作用与学位论文的写作能力

  如果不是指“明圣”而是指“明”本身,那么古今之“述”的含义大致相同。所谓的学习,无论哪个阶段,其实就是要弄明白之前不清楚的东西。如何证明学习者已经具备这种能力呢?能够“述”出来“述”清楚,就是最好的证明。“述”的能力,其实也就是写作能力,更是文科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所在。

  写作论文,第一步就是在对研究对象的剖析、比较中,申明本人的看法、见解或观点。无论顺着说还是反着说,都一定要“述”前人“述”别人并“述”自己的。这个“述”,是贯穿论文写作始终的。

  论文的写作能力,无论基础的还是高级的,其实就是“述”的能力,确切地说,是笔述能力;论文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述”清楚“述”明白的程度。

  “述”的问题导致论文失败

  正因为“述”的地位、作用如此重要,所以,在“述”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常常是导致文科学位论文失败的主因。目前来看,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重复,抄袭与虚构批驳对象。

  1.“述”与重复

  现在的学位论文,答辩之前有“查重”,答辩之后有“抽检”,这些为确保论文质量而出台的刚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外在约束力:“查重”不合格,当事人就不能参加答辩;“抽检”不合格,不仅当事人的指导老师颜面扫地,连所在学校都脸上无光。

  文科学位论文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不能抛开已有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必须全程无条件、绝对地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也就是一直都离不开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述,。这正是外行人无法插手学位论文的学理所在。

  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涉对象的“述”,要想做到既不背离原意、又避免大段大段的引用,从学理角度看,难度很大。

  “述”的能力,既是理论功底问题,更是写作实践问题,在写作中两者缺一不可,后者的分量实际上更重些。道理很简单,学位论文的写作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述”。常常遇到一些学生,其强项在知识储备、理论功底,其弱项正在论文写作:平时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到了论文写作这一关就卡住了。学生是否具备写作的真本领,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2.“述”与抄袭

  目前,在“查重’’抽检”制度的约束下,抄袭、剽窃等是不大可能公开存在于学位论文中的。在“查重”方面,倒是还有些许''漏洞”:现在的文献检索对象,主要是公开发行的学术,尚未包括所有出版物;如果有学位论文花费极大篇幅引用古籍出版物,是不会被判定为重度重合的。

  抄袭、剽窃,主要是指在学位论文中不加注明地使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至于不涉及''意义”问题的“述”,比如某人的生卒年月与简历、某理论由何人所创等等,无论张三李四都可以用相同的文字来表述,与学术不端无关。

  在文科学位论文中,抄袭通常表现为对研究对象的''改写”并不注明出处。

  3.“述”与虚构批驳对象

  除了重复与抄袭,更严重的问题是:在“述”的过程中,明显背离原初文献的本意,虚构批驳对象或立论基础,结果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里列举一个常见而典型的事例:柏拉图驱逐诗歌。文史哲的学位论文,只要与西方美学、文论有关的,多半要追根溯源至古希腊,涉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大师。而提到柏拉图时,通常都不会略过他的“驱逐诗歌”理论,并一无例外地要进行批驳。甚至一些教科书在介绍柏拉图的文艺观点时,也都少不了这种定性的“述”。

  能否准确“述”出原初文献的精髓,还牵扯到一个极易令人感到困惑的理论问题:现代阐释学认为,回到作者的原意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任务。对此,要注意三个层面的把握。首先“驱逐非理性诗歌”是柏拉图的原意,这是不必怀疑的;其次,亚里斯多德的“诗比历史更高”,与''驱逐非理性诗歌”共同构成了古希腊时期的“诗与哲学”之争的核心内容,即理性与情感谁更高?谁更接近真理?再次“诗与哲学”之争延伸到现代,就是指艺术中到底有无理性?能否展现真理?从谢林的浪漫主义开始,中经叔本华、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人,直至后现代主义,其实都是在论说情感中的真理、艺术中的理性。把握住了这三个层面,对原初文献的本意及其引申义的“述”,基本上都不会“脱轨”的。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