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来源:汉枫教育发布时间:2023-02-03 浏览:次
01、要一手文献,不要N手文献
凡是可以被用于论证的材料,都可以笼统称之为文献。文献不只存在于知网上,除了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之外,研究专著、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田野手记、档案资料、传记文学、统计报表,甚至博物馆的先秦竹简、带有佉罗文的禅定佛像以及有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纪录片等,都可以成为研究的文献。研究者要拓展文献使用的视野。
文献总体可以分成三类:一手文献、二手文献和N手文献。一手文献是最原始的数据和素材,譬如田野手记、档案资料、统计报表、竹简铭文等都可以归类为一手文献。二手文献是经过了学术加工的材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研究专著即是二手文献。做研究时,要尽量选用一手文献,才能做出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文章;经典的二手文献也必须使用,作者要与既有的学术界进行对话,否则容易闭门造车,夜郎自大。
但做研究,切忌使用N手文献。所谓N手文献,就是不知道出处是哪里的文献,或者从网上胡乱找到的数据、话语、片段。一些高考考生为了写出一篇高分作文,往往去百度什么“名人名句100条”,然后生硬地背下来,穿插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是非常糟糕的写作习惯,也有悖文献引用的基本学术规范。一方面,脱离了具体语境的名人名句,很可能是断章取义的,曲解了作者的原话;更有甚者,完全是杜撰的。
02、不要轻易说填补学术空白
学术写作的文献能力是一组能力的综合。这一组能力通常包括:文献检索能力、文献筛选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文献应用能力。谈及学术性写作的文献,被强调的一般都是文献综述、文献规范引用和与文献的对话,文献的检索和筛选一般是被忽视的。但事实上,检索能力和筛选能力,是进行文献综述和文献应用的前提。很多初学者写不好学术文章,不是不会综述拿到的文献,而是根本没有找到关键的文献。
03、筛选文献可以采用“滚雪球”法
文献在检索时,要使用多元化的检索关键词,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同时,检索的数据库不能只有知网,中文方面读秀数据库覆盖知网没有收录的图书资源,也比较推荐;新生代的研究者,英文的数据库(譬如EBSCO、Proquest、Taylor&Francis、Web of Science),也应当去探索。
除此之外,结合具体的选题方向,专业的数据库也是优质文献(尤其是一手文献)的来源。比如在笔者,“报纸”主题的写作课上,推荐使用的专业数据库就包括人民日报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近代报纸全文数据库、大成近现代报纸数据库、中国近代报刊《大公报: 1902-1949)、慧科新闻数据库、Factiva数据库等等。
检索到了文献,不能也无法照单全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是正确的、可信的、具有研究参考价值的。在笔者所教的写作课上,第一周课堂的主题是文献,第四周周末就要交一篇3000字左右的短文。常常会有学生抱怨,知网检索到与自己选题相关的文献有40、50页,大几百篇,光看都看不完,如何写出文章来?这其实就要考验文献的筛选能力了。经过筛选,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质量最高的文献上,学术写作才能事半功倍。
文献如何筛选呢?主要是机器筛选与人工筛选相结合。一般的数据库,都有高级检索的功能。譬如知网,可以通过勾选学术来源(比如北大核心或者CSSC)筛掉一批低质量的文献。如果作者通过基础的研究,找到了选题方向至关重要的研究者、研究学术或者研究机构,也可以1过精准查找作者、学术以及作者单位等,获得参考性更强的文献。一般的数据库,还有被引量、下载量等衡量论文的量化指标,这些数据也是筛选文献的依据,人文社科类的文献,被引用的数据如果能够达到两位数及以上,往往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
人工筛选文献时,可以采用“滚雪球”法。当发现了一篇高引文章后,可以首先去查一查,这位作者是否在相关领域发表了不止一篇文章,如果是,较大概率这位作者是这一领域的权威。那么他/她所发表的相关文献都具有进一步被研究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位作者的文章也有参考文献,由于他/她是这个领域研究的权威,他/她的参考文献大概率也会是有质量的文献。从这些参考文献中,可能又能发现另外一位相关领域的研究权威,雪球于是越滚越大,好的文献也就越查越多。
文献筛选能力的本质是对文献的鉴赏能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学术写作有追求的研究者,应当锁定自己研究领域的几本关键学术和几位关键作者,一旦有新作品,就及时阅读,形成积累。还有一些学术,本身定位就是对优质文献的筛选和一次传播,如《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初学者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多读读这些学术筛选过的优质文章,也能受到启发。
04、文献综述不是记流水账
学术性写作的初学者,最好先从文献综述开始练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给博士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必修课“新闻传播学历史理论与方法”,期末作业一直就是经典的文献综述;清华新传院博士生资格考试的重要一环是开卷考试,也是根据给定的题目撰写文献综述。
做文献综述有很多的意义,比如避免做重复性的工作、为研究精准定位、发现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体现文章作者的专业素养水平等等。总之学术界是个共同体,某个研究领域若想要纵深发展,后人就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因此,了解已有研究的情况,从而定位自己前进的方向,即正式研究开始前先做文献综述,就是一种必然的制度安排。
文献综述大体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叙述型的文献综述,常见于学位论文或者学术专著中,这种文献综述是为作者后续的研究做铺垫的。另一种是评价型的文献综述,即文献综述本身就是作者所开展的研究。典型的如萃取分析(Meta-Analyris),在医学、公共卫生、公共政策等研究领域是比较常见的,研究者一般会聚焦某一具体的主题,根据一定的标准收集相关研究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结果的再统计和再呈现。譬如有研究者系统综述了全球范围内聚焦体重和健康相关关系的研究,最后得出meta分析的结论,即微胖是最好的状态"。
叙述型的文献综述是更为常见的文献综述类型。尽管这种文献综述是“叙述型”的,但并不意味着作者只需要“叙述”已有文献做了什么而已。文献综述切忌做成流水账。不能通篇是张三做了什么、李四做了什么、王五做了什么,而是要将这些文献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找出相关领域的研究线索、甚至是勾勒出一幅相关领域的研究图景,使研究现状一目了然。
05、从文献到文章:从混乱到秩序
学术性写作中,对文献的应用不能只是在文献综述部分。一些学生写学位论文,除了引言部分综述文献之外,后文的研究分析部分、甚至是结尾的讨论升华部分,通篇都是自己的表达,而没有任何与文献的对话,这其实还是闭门造车,学术界的研究与自身的研究两张皮。
学术性写作中,对文献的应用应当贯穿整个写作的过程。一般有两种应用的场景:第一种,文献本身就是研究的素材、文章的血肉和论证的关键。这类文献通常就是前文提到的一手文献。譬如,采用田野调查方法的研究文章田野调查获得的访谈资料、调研手记等一手文献就是写作最重要的素材,要根据作者采用的理论框架,有机地将这些素材组合在一起。再比如,做历史研究的文章,历史档案、资料或者书籍等一手文献,也就是文章的血肉,作者得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都是建立在对这些一手文献的爬梳、研读和分析阐释基础上。
第二种场景更为常见,就是在写作时与文献的对话。这类文献通常对应着前文提到的二手文献,尤其是一些在文献综述环节发现的经典文献、关键文献。与这些经典、关键的文献对话时,也有三种不同的对话方式:借鉴、驳斥、创新。
借鉴最为常见,可能是在整篇文章的构思方面,借鉴了某个理论或者学术概念;也可能是在文章的局部,借鉴一些经典的研究、案例或者表述,从而加强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比如,杨念群在撰写《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一书时,就开宗明义地表示,用“再造病人”来重新解读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借鉴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有关庙字的讲述以及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的研究,“病人”就是一种隐喻性的表达,“病人”被观察、改造和治愈的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找到自身发展道路的过程。
上一篇:优秀论文的五大要素
下一篇:论文修改才是写作的常态